日期: 2025年07月18日 19时33分 来源: 办公室
驻村日记
在乡间小路上挥洒藏蓝女警专属画卷
何源地,中共党员,财务与工资福利科一级警长,安溪潮村驻村工作队员
2024年深秋,当霜叶染红所内银杏,我带着监狱女警特有的细致与坚韧,走向仪陇县安溪潮村的田垄,着手书写这份独属于我的驻村日记。
初到安溪潮村的那天下午,天气微凉。安顿好食宿,简单休整后,我们便连夜召开村情摸排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是我们此行最首要的任务,目前安溪潮村......”散会时山风挟着霜气,但半生藏蓝岁月沉淀下的那团火,已然在我心头复燃。这一晚,安溪潮村于我而言,不再是笔下的一行字,它的模样在我心中渐渐清晰。
一件小事,让我在村里扎下根
驻村伊始,工作并不顺利。面对村民的疑虑和对社情政策的不熟悉,我们的努力犹如“打在棉花球上”,效果微小。
一天,村里的独居老人陈婆婆步履蹒跚地来到村委会求助,希望有人能帮她调试好电视。一旁有人小声提醒:“帮了这一次,往后可就有无数次了。” 可我和战友对视一眼,心中想着“大事未成,小事可为”,毫不犹豫地起身,跟随陈婆婆前往她家。
到了陈婆婆家,我们仔细检查电视线路,耐心调试各种设置。一番忙碌后,电视屏幕上终于出现了清晰的画面,陈婆婆脸上的愁容瞬间化作笑容。离开时,我们真诚地对陈婆婆说:“婆婆,以后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来找我们。”
果不其然,陈婆婆成了村委会的“常客”,三次、五次、十次......我们每次都欣然前往。渐渐地,李婆婆、刘婆婆等村里的其他独居老人们也主动找我们帮忙。曾经寂静的村委会小院,如今时常响起老人们亲切的呼唤:“小何,小马,来帮我看看这个。” 那一声声“小何”“小马”,如同春日暖阳,温暖着我们的心。
不知不觉间,我们悄然走进了村民心里。交谈变得自然起来了,了解情况有人愿意说了,村里的信息也向我们敞开了大门,工作终于顺畅了许多。
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干部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感情培养不起来,真去做群众工作,很多事做不来。所以,很需要接地气,接了地气才能培养对群众的感情。”
是的,唯有扎进田间地头,走遍房前屋后;唯有从一件件村民关心的事做起,用心用情去拥抱这片土地和乡亲,才能一点点消融隔阂,逐渐走进他们、熟悉他们、融入他们。
一桩实事,让我在村里立住脚
作为一名财务科民警,我跟“人财物”打了一辈子交道,深知驻村工作的核心愿景——让乡亲们的腰包真正鼓起来。
在一次深入走访中,一个难题摆在我们面前:2025年因沃柑同质化竞争加剧,导致严重滞销。看着堆积如山的上万斤沃柑和种植户们焦灼的眼神,我们感同身受,必须立刻行动!
关键时刻,我们想到了“娘家”单位。我火速联系单位工会,精准对接职工食堂需求;并积极向领导汇报,全力争取支持。在全所上下的大力支持下,首战告捷:成功帮助村民销售沃柑2300余斤!这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点燃了村民的信心之火,带动了全村水果销售,共渡难关。
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练出了“新本事”!从这次“实战”出发,我们摸索建立了更可持续的助销模式:利用朋友圈推广、社群营销等方式,截至目前,已累计帮助村民销售沃柑、土特产等逾四千余斤,价值约四万元!
当看到村民一年辛劳,终于换来期盼的收入,那份沉甸甸的喜悦,让我无比满足。从熟悉的“人财物”管理,到陌生的田间地头“带货”,我们的“新技能”,真真切切地在乡村振兴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
一件难事,让我在村里暖了心
“守住防返贫底线,就是守住乡亲们的饭碗。”
因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乡亲平均年龄达到65岁,这给防返贫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我们没有退缩,而是把监狱管理中“零差错”的严苛要求带到了村里,建起了一套“立体化”的防返贫监测台账。
全村脱贫户、监测户、低保户、五保户,每一户的情况我们都摸得门儿清。以此为基础,我们搭建起“分类标识”“防返贫风险预警”“流动党员管理”等多个模块,为“一户一档”“党员互助”等精准帮扶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为了让帮扶更精准、更到位,我们还创新推出了“红黄蓝”三色管理法。红色代表重点监测户,每月必访;黄色是潜在风险户,信息每月跟进;蓝色则是稳定脱贫户,季度了解。这就像分级分类核对监狱账目,我们用同样系统、细致的方法核算每家每户的“民生账”,确保在“防返贫底线”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这些看似琐碎的数据背后,承载的是一个个留村家庭的柴米油盐,是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监管安全到民生保障,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我们监狱民警那份严谨细致、担当尽责的初心。我们会继续坚守在这里,用监狱民警的“较真”,守护好乡亲们的幸福生活。
如今,我继续行走在安溪潮村的乡间小路上,七月的晚风掠过稻尖,与战友们在田埂上铺展的谋划声交相呼应。在乡村振兴的考卷上,还有无数件小事、实事、民心事,等待你我一笔一画地郑重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