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7月21日 09时18分 来源:
法律的红线,从不因亲密关系而褪色
2023年5月2日晚,山西大同某小区14楼,一位年轻女子在激烈反抗后冲出房门,用点燃的卫生纸烧榻榻米边的柜脚,又点燃客厅窗帘。趁着男方取水灭火时,她冲出房门从步梯下至13层呼救——这是震惊全国的“订婚强奸案”中被害人为挣脱侵害所做的生死抗争。
此前一天,这对年轻人刚在家乡举办了隆重的订婚宴。男方给了女方10万元“订金”和一枚金戒指,双方亲友共同见证了他们的婚约。然而当夜,当男方强行要求发生性关系时,女方明确拒绝并激烈反抗。
这起案件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
🔹 订婚是否意味着性行为的默示同意?
🔹 彩礼纠纷是否影响强奸定性?
🔹 亲密关系中的性自主权边界在哪里?
作为公职律师,我们有责任为您厘清这些法律迷思。
2025年山西省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长采访明确:
“与妇女发生性行为不能违背其意志,与双方是否订婚没有关系”
法院认定强奸罪的核心证据包括:
❗ 特别提示:网传“仅凭电话录音定罪”的说法被法院明确否认。电话录音只是证据链中的一环,需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
法律真相:
我国刑法从未规定婚姻关系或婚约状态可豁免强奸罪。性自主权是妇女不可侵犯的人身权利,任何关系都不能剥夺女性的性决定权。
法律真相:
事后经济协商不影响前行为性质的独立认定。彩礼协商与性自主权侵害是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
法律真相: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明确:“妇女未激烈反抗”不等于“同意性行为”。法律认定核心是意志违背,而非身体损伤程度。
法律真相:
性同意具有情境特定性和可撤回权(南昌锜振东案印证)。法律强调:“过去的同意不等于现在的同意”。
本案深刻折射我国社会转型期三大认知冲突:
婚约性质 | 严格区分婚约与登记婚姻 | |
性权利归属 | 性权利具人身专属性 | |
证据意识 | 要求严格性合意证明 |
基层调研发现:这类认知差异在 “熟人社会”特征明显的地区尤为突出。司法机关必须坚守法律底线,同时通过深入普法弥合认知鸿沟。
当被害人从14楼奔逃呼救时,她捍卫的不仅是身体权,更是 作为人的基本尊严。
法律必须成为照亮黑暗的灯塔,而非妥协于习俗的烛火。
任何关系都不能成为性侵的“免责金牌” 。我们承诺继续深入基层开展精准普法——
只有当法律成为公民内心的真正信仰,正义才能在每一个个案中得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