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7月14日 09时13分 来源:
“第一次骗人得手时,我整晚没睡着,手心全是汗。”李某(化名)坐在我对面,声音低沉,“但后来,看到银行卡里的数字不断增长,心就彻底麻木了。”
这位曾经怀揣梦想的大学毕业生,如今身着统一囚服,在高墙内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刑期。命运的急转直下,竟源于他毕业时最迫切的需求——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
毕业即失业,求职陷阱初尝苦果
四年前,李某踌躇满志地走出大学校门,却被现实迅速泼了一盆冷水:投递的简历石沉大海,参加的面试屡屡碰壁。焦虑如藤蔓般将他紧紧缠绕。
“招聘网站上的那条信息写得特别诱人:'知名企业直招,无经验可培训,月薪8000起。' 我当时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李某回忆道。对方巧舌如簧,以“岗位保证金”“培训资料费”等名义,轻易骗走了他东拼西凑的3800元——那是他父母辛苦积攒的血汗钱。钱转过去后,所谓的“HR”立刻将他拉黑,所有承诺化为泡影。
“被骗后我整个人都懵了,不敢告诉家里人。蹲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看着手机里只剩几十块的余额,满脑子都是绝望和不甘心。”李某说。这次沉重的教训,不但没有让他学会警惕,反而扭曲了他的人生方向。
深渊凝视:受害者转身成加害者
身无分文的窘迫和对骗子的愤怒,让李某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被骗后的那几天,我一直在琢磨他们的话术。突然一个可怕的念头冒了出来:他们能这样'轻松'赚钱,为什么我不行?别人骗我,我为什么不能去'拿'回来?”这个扭曲的逻辑,成了他滑向犯罪深渊的第一步。
他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模仿之前遭遇的骗局,精心设计了虚假的“高薪招聘”信息,开始在网上广泛撒网。
“第一次有人上钩,转来198元'报名费'。看到转账成功的通知,我手抖得厉害,立刻删除了所有记录,还躲了好几天。” 他坦言最初的恐惧。然而,当轻易得来的金钱填补了生活的窟窿,甚至带来了短暂的物质享受时,那仅存的良知也被迅速吞噬。
他的手法越来越“熟练”,话术越来越“逼真”。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他沉浸在“快速致富”的幻象里,完全忘记了屏幕另一端,是一个个和他当初一样焦灼无助的求职者,背后也可能是一个个被拖入困境的家庭。
冰冷的手铐与迟来的悔恨
再“高明”的骗局也终有败露的一天。当冰冷的手铐锁住他的双手时,李某才如梦初醒。
“站在法庭上,听着公诉人念出一个个受害者的名字和被骗金额,听着法官宣判,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八年...人生最好的八年,要在这高墙里度过了。” 他声音哽咽,“最不敢面对的是父母。他们供我读大学,盼我有出息,我却用这样的'出息'回报他们...探视时看到我妈哭,我真恨不得扇死自己。”
从满怀希望的大学毕业生,到身陷囹圄的阶下囚;从诈骗犯罪的受害者,蜕变为害人害己的施害者。
普法警示
李某的经历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它深刻地揭示了:
警惕求职陷阱
任何在入职前以各种名义(如保证金、培训费、押金、体检费、购买资料/工装费等)要求求职者支付费用的行为,都极有可能是诈骗!国家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法律红线不可触碰
遭遇诈骗是受害者的不幸,但这绝不能成为实施诈骗的理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任何企图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守住初心,敬畏法律
人生难免遭遇挫折,但底线不容失守。在困境中更要保持清醒,坚守道德与法律的准则。切莫因一时贪念或报复心理,葬送自己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
走出困境的道路有千万条,
违法犯罪是最不可取的选择。
请时刻牢记:法律是行为的边界,更是人生的护盾。
切勿让一时的迷失,铸成终身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