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4月08日 10时03分 来源: 四川省汉王山监狱公众号
高墙之内,禁锢的是过往的错误;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是无尽的启迪。
汉王山监狱把优秀传统文化当作改造良方,
引导罪犯寻找自我救赎的曙光 。
当典籍中的智慧穿透高墙,
一场场关于自省、责任与重生的对话,
悄然在监狱的各个角落展开。
论语为镜:
照见“过而能改”的勇气
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在监区图书室,民警小牟常以《论语》为引开展“自省课堂”:“圣人告诉我们,人哪有不犯错的,犯错没什么大不了,最要命的是犯了错之后,连改正的心都没了。”他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37封忏悔信,其中一名罪犯写道:“当我读到'见贤思齐'时,突然明白自己亏欠社会多少'贤者'应有的担当。我渴望有一天,能凭借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创造价值,用实际行动去弥补曾经犯下的过错,成为一个能让家人骄傲、被社会认可的人 。”这些文字背后,是曾经桀骜不驯的灵魂开始审视过错,是 “知耻而后勇” 的觉醒在高墙内萌芽。
阳明心学:
致良知处,方见新生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在“心灵重塑”课堂上,因冲动犯罪入狱的王某反复思索王阳明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眼眶泛红,声音发颤:曾经,我被暴躁和冲动左右,犯下大错入狱,还天真地以为服完刑就能翻篇。理解这句话后我才惊觉:“过去我总以为刑期结束就能解脱,现在才明白,真正的救赎是战胜内心的暴躁与贪婪。”如今的他,技能培训学习时专注的模样,正是对 “致良知”最朴素的诠释 —— 当内心的杂念被智慧之光照亮,新生的道路便在脚下延伸。
《孝经》启智:
开启罪犯心灵救赎
《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罪犯李某因抢劫罪入狱,起初他对自己的罪行毫无悔意,浑浑噩噩度日。民警引入《孝经》对他开展教育,在研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时,李某想起自己入狱后父母那绝望又悲痛的眼神,内心泛起波澜。民警趁热打铁,组织以“孝”为主题的分享会,鼓励他讲述他与父母的过往。在给父母的信中,他写道:“读了《孝经》我才明白,真正的孝顺不是给父母多少钱,而是让自己走正道。我会好好改造,等出去后做个让你们骄傲的儿子。”字里行间,是向过去告别的决绝。
从《论语》的仁爱到《孟子》的浩然正气,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到顾炎武的天下情怀,这些穿越千年的圣贤之光,正在高墙内化作一把把重塑灵魂的刻刀。而我们,始终相信—— 教育的温度能融化坚冰,文化的根系可滋养荒原。当圣贤的箴言遇见当代监狱警察的坚守,每个认真悔过的灵魂,终将等到破茧成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