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6月21日 21时02分 来源: 医院
家长课堂|何以为父
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养育。现代社会中,家庭成员的角色承担着各自的作用。其中,父亲的角色不仅仅是“父爱如山”,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还具有更为丰富的意义。
01家庭的基础守护者
在传统文化中,父亲都被赋予一种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妻儿提供守护和供养。当他不能撑起这个守护者角色的时候,孩子的情感和社会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小A,故意伤害罪,原判刑期2年8个月。小A自幼父母离异,随爷爷奶奶生活。因身材瘦小、性格内向,长期遭受高年级同学霸凌,被迫跑腿、无故被踹、被勒索保护费。父亲常年在外,偶尔联系也只是训斥他要听话。每次被欺负时,小A都感到孤立无援。
一次同学诬陷他动手,他曾试图向父亲求助,却被斥责“为什么只欺负你?肯定是你有问题”。父亲到校后当众扇他耳光,骂他“不争气”。从此小A彻底死心,认定父亲根本不会帮自己。
痛苦难忍时,小A用刀自残,手臂布满伤痕。父亲唯一一次发现伤口,他谎称是摔伤,父亲只骂他“不长眼”。最终在一次严重霸凌中,绝望的小A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匕首……最后因故意伤害罪进入未管所服刑。
在最需要父亲保护的年纪,孩子因父亲缺席而被迫独自面对现实困境。幼小的心灵被孤独、焦虑和恐惧侵蚀,父母的双重缺失使他形成深重的自卑感与孤僻性格。在人群中显得软弱,屡遭欺负后无处倾诉,甚至被斥责,进一步加剧了孤独与自卑,陷入恶性循环。
02步入世界的引导者
一般而言,母亲和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母亲把孩子拥在怀中,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你的。而父亲把孩子带往山顶,指引孩子看到世界的样子。父亲带领孩子认识探索世界时,要为孩子设定限制、树立权威、帮助他们适应社会规则,帮助孩子在进入世界前明确外界的规则。
小Y,强奸罪,原判刑期7年6个月。小Y从小由父母抚养长大,父亲在厂里干活,母亲是家庭妇女。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从小到大,小Y得到的关爱和物质支持都是同胞姐姐难以企及的。
父亲性格温顺,对小Y有求必应:一年级就配备手机,三年级时小Y想去网吧打游戏,父亲二话不说同意了,带着他跑了当地几家网吧,都被拒绝了才无奈作罢。每当小Y犯错,无论是学业懈怠还是打架斗殴,父亲最多轻描淡写说几句,从未明确是非界线。
这种无规则的教育环境导致小Y行事肆无忌惮,为追求刺激,他参与轮奸并传播视频,给受害人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最终,小Y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与很多严苛管教动辄暴力打骂的父亲不同,小Y父亲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过于宽泛,失之于软,缺乏必要的规则和边界。即使在未管所关押的罪犯中,这样的情况也比较少。
《说文解字》解释“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强调父亲应承担规训职责,需引领孩子认识世界规则。如果父亲过度纵容,使孩子丧失边界意识,无法承担责任,就容易形成虚妄和膨胀的自恋人格,做人做事缺少底线。
03走向独立的引领者
父亲会进一步地帮助孩子和母亲的分化,找到自身的自主性和成就感,帮助孩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小D,强奸罪,原判刑期3年。小D在上小学时,父亲因腰部受伤无法继续煤场的工作,母亲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支撑者。小D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但母亲对他格外偏爱,照顾细致,在他失恋时整夜陪伴安慰。在他参与打架事件后,即使老师非常不认可小D母亲的做法,仍坚持认为他没有错。
然而,母亲的控制欲也很强。她喜欢唠叨、翻旧账,记得家人每一件让她不满的事,并在争吵时反复提起。青春期的小D无法忍受,总想逃离家庭。母亲担心他在外学坏,甚至用铁链将他锁在家里。这种窒息的爱让他更加叛逆,渴望摆脱母亲。
相比之下,父亲在家中存在感很低。他性格温和内向,很少表达意见,总是迁就强势的母亲。即使有不同想法,也会很快妥协。他很少参与小D的教育,父子交流极少。在小D看来,父亲是个“佛系”的人,对母亲认为严重的事总是轻描淡写。
后来,小D与同伴强迫一名女孩发生关系。母亲得知后,反而质疑女孩的行为,她认为一个好好的女孩子怎么会大晚上去和几个男孩子见面呢?父亲虽无法理解,但看到母亲的态度后也没再多说。
从养育方式看,小D的父母看似问题不大,但隐患很深。母亲与孩子的天然亲密本该随成长逐渐松解,父亲应在孩子走向独立时提供引领,帮助其形成自主性和责任感。然而,小D的父亲退缩缺位,未能给予他必要的男性榜样支持。母亲因缺乏丈夫的情感支持,长期处于耗竭状态,只能通过控制孩子填补空虚。小D既被母亲过度束缚,又缺乏父亲的引导,最终以极端方式试图挣脱,酿成悲剧。
04亦父亦友的陪伴者
青春期的孩子,对父亲的理想化会破灭,看到他令人失望的一面,同时也会不断地尝试边界,建立对自身和外界的掌控感。这个过程中,父亲和孩子,尤其是儿子,非常容易发生激烈的冲突。父亲需要稳定在那里,不要反应过度,但也要守住边界。成为相互支持,一起面对困境的战友。
小X,抢劫罪,原判刑期3年6个月,父母经商。有一个哥哥。五年级前和父母住在一起,后因教育问题被送到外地亲戚家寄宿。
离开父母后,小X成绩下滑,因调皮被老师排斥,逐渐厌学,开始逃课、打架。后来回到父母身边,但此时的他已被视为“问题少年”,父母便采取严厉手段约束管教他。
首先是经济上控制得很紧。父母严格控制小X的零花钱,要求他达到成绩目标才能获得想要的东西。然而,早已丧失学习动力的他根本无法完成这些条件。为了满足消费欲望,他频繁向朋友借钱,甚至撒谎骗父母。久而久之,父母对他彻底失去信任,即使他说真话,也会被怀疑。
其次是严格控制小X外出的时间。一次,他告诉父亲想去小区打篮球,父亲只允许20分钟,并真的在20分钟后到场强行叫他回家。小X觉得丢脸,拒绝服从,父亲当众扇他耳光,怒骂他“爬回去”。类似的打骂和“断绝父子关系”的威胁频繁发生,让小X对家庭充满厌恶。
除了父亲严厉粗暴地管束之外,小X内心还有个隐痛:他感觉父亲更偏爱哥哥。哥哥成绩好、懂事,而他始终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一次,他无意中听到父母争吵,父亲反复夸赞哥哥:“大儿子听话,还考上了大学……”却只字未提他。更让他心寒的是,当母亲冲出房门时,父亲直接对哥哥说:“快去看看你妈妈”,完全忽视了他的存在。那一刻,他强忍泪水,但内心彻底崩塌。在这之后,他更加叛逆,沉迷于和朋友混在一起。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正在发生激烈地变化,他们常常会感到处于暴风骤雨之中,他们既渴望独立,又对父母的否定极为敏感。小X的父亲未能稳定地提供支持,反而用高压手段激化矛盾。他的偏爱让小X深感自卑,而粗暴的管教方式则彻底摧毁了孩子的自我认同。
中年父亲往往面临自身局限,但若能以稳定的姿态接纳孩子,像战友一样共同面对困境,孩子才可能顺利渡过风暴期。可惜,小X的父亲既未能调整自己的期待,也未能给予儿子真正的理解,最终导致小X在迷失中走向犯罪。
父亲的角色,远非简单的“供养者”或“权威象征”。从守护家庭的基石,到引导孩子认识世界的规则,再到支持其走向独立的伙伴,父亲的存在深刻塑造着孩子的性格、价值观与社会适应能力。
无论是缺席的守护、缺失的规则,还是错位的陪伴,都可能让孩子在成长中迷失方向。真正的“为父之道”,在于平衡三者——以坚定的臂膀为孩子遮风挡雨,以清晰的界限教会他们责任,又以平等的尊重陪伴他们穿越青春期的风暴。
当父亲能够承担起这些角色时,孩子便能从家庭中汲取力量,成长为自信、有边界感且独立的个体。而这,或许是对“何以为父”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