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3月21日 14时16分 来源: 二管区
教育转化路上的“魔法师”
人物简介
代先涛,中共党员,二管区党支部书记、管区长。该同志将多年狱政经验转化为“刚柔并济”的矫治艺术,制定“管教民警+心理咨询师+家属”改造帮扶计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改造相结合,建立特殊罪犯“1对1”的心理矫治方案。该同志以身垂范,推动队伍持续向好,带领管区获2024年度“绩效考核一等次”。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未被读懂的心结。”
这是代先涛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教育改造不是简单的惩戒,而是一场与心理顽疾的较量。为此,他带领管区民警潜心钻研心理学、教育学,将认知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的理论基础融入罪犯教育改造实践,熟练运用心理画像、危机干预、个别教育等实用方法,为每个未成年罪犯量身制定矫治方案。
17岁的王某因暴力犯罪入所,性格暴躁、易受激惹,时常与其他罪犯发生冲突,被管区民警视为“刺头”。代先涛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回看监控、翻阅笔录等方式厘清冲突缘由,再依托慧心系统对王某进行心理测评,综合研判得出:王某存在严重的情绪管理障碍。
代先涛立即指派民警组成专班,讨论并制定了“解剖式”精密的矫治方案:
1首先运用“情绪ABC理论”,帮助王某认识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学会自我调适。
2其次制作“情绪日志”,用三个月的系统训练,引导王某记录每一次愤怒的触发点;
3最后采取“情景再现”模式,让罪犯王某以第三视界观察冲突场景,以“暂停六秒”技术截断冲动链条,逐步拆解非理性认知。
当罪犯王某第一次主动说出“我需要冷静”,同事们惊叹:“代队长,你这是把心理学玩成了魔法!”
那天,代先涛的笔记本上多了一段话:
“每个扭曲行为背后都有逻辑自洽的心理闭环。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行掰直枝桠,而是给足阳光雨露,等待生命自愈。”
以情融冰,温情脉动护花开
“代队长,我...我想妈妈了。”夜间的谈话室里,16岁的罪犯林某泣不成声,这是他入所以来第一次主动说话。代先涛没有急于追问,而是递上一杯温水,静静陪伴。原来,林某自幼父母离异,与患病奶奶相依为命,残缺的成长环境让他长期封闭自我,不懂如何表达情感。
代先涛非常清楚:亲情的力量能给林某带来莫大的心理支撑,于是辗转联系到他失联多年的母亲,并全力说服她定期来所会见。每次会见后,他带领管区民警采用“心灵拼图”形式帮助林某拼接记忆碎片。当林某在日记本上画出带着笑脸的太阳时,管教民警们知道:那颗冻僵的心开始跳动了。
后来,林某在改造日记中写道:“代队长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原本漆黑不堪的视野,让我重新看到世界美好的色彩。我一定好好改造,不辜负他的帮助和期望!”
以细润物,匠心雕琢塑新生
“这周我们利用学习日开个狱情分析会,了解下这批新犯的情况”
“走,我们再去清点一下罪犯冬季被服,昨天值班我已经理了一遍了”
“你这周的监清没有?记到录入哦”
“你们先走,我再回听一遍罪犯会见录音”
没错,在同事们眼中,代先涛就是这样一个婆婆妈妈的“细节偏执狂”。
他重视监管场所的卫生安全,每逢换季便召开大会,宣讲健康防护知识,提醒未成年犯增减衣物,避免患病。
他关注未成年犯心理健康,建立罪犯“心灵驿站”,每晚消化服刑罪犯折叠的心事,消解改造心理负担。
他注重改造质效,积极促成思想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性教育等课程落地,并督促未成年犯认真学习、改恶向善、拥抱青春……在他的矫治档案里,记录着每个罪犯的生命刻度:出所后成为汽修师傅的王某,考入职校的林某,还有70余封来自新生少年的明信片。
代先涛曾说:“即使面对最冷漠的少年,我们也应秉持救赎的信念。正如良医须用真方治沉疴,我们当以精准施教之方、长效矫治之药,在持续施教中拯救他们的心灵。”
冬去春来,草地上的艾草丛焕发新芽,帮助人们驱寒祛湿、疗愈伤痛。而像代先涛一样默默耕耘的监狱人民警察则以法治的温暖和教育的智慧,帮助无数迷途的少年洗涤心灵的污垢,用专业与大爱编织通向新生的经纬线,让迷失的青春在法治的阳光下重新焕发生机、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