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7月28日 10时12分 来源: 四川省川西监狱
当城市的早高峰车流在红绿灯前渐次启停,监狱的高墙内已响起起床号声,AB门在晨雾中缓缓开启又闭合,监狱的一天就这样在时间的刻度里拉开了序幕。对监狱民警而言,这份职业从来不是简单的 “看管” 二字,更像一场需要持续 “升级技能” 的终身修行。既要懂法律、通心理,也要能化解矛盾纠纷、应对突发情况,在高墙内的特殊场域里,他们练就了一身 “多面手” 本领。
执法者——问题破解师
晨光刚爬上监舍的铁窗,对讲机里就传来急促的调度声。两名罪犯因口角产生矛盾,民警赶到时,周围已经围拢了几个观望的罪犯。“都退后一步,先深呼吸,咱们一个个说。” 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将两人带到调解室 —— 原来只是因为生活用品摆放引发的矛盾。
这样的 “小事”,在监区里每天都可能发生。罪犯的心理本就敏感,一点点摩擦都可能激化矛盾。民警们早已练就在 “执法者” 与 “调解者” 之间无缝切换的本领:既要依据法律法规明确行为边界,又要像 “社区调解员” 一样,从细节里找症结。
“在这里,‘硬规矩’是底线,但‘软沟通’是方法。”老民警在传帮带中对青年民警总结到:“面对抗拒改造的罪犯,不要急于处罚,而是先查档案、找症结,再针对性地制定‘改造方案’,有时是一个亲情电话,有时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要学会用‘破解问题’的思路,代替简单的‘管理约束’。”
教育者——终身学习者
技能培训教室里,民警正俯身指导罪犯的操作步骤。“他们学技能,我们得自己先学懂,不然怎么教别人?” 为了做好技能教育,民警们不断钻研,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要点,只为能更好为罪犯的新生铺桥架路。
监狱的改造理念在变,民警的 “知识库” 也得跟着更新。过去,管好纪律、讲好法规就够了;而现在,民警们要学习心理学,才能应对罪犯的心理危机;要懂得职业教育,才能对接社会用工需求;甚至还要学习应急救护知识,以备突发疾病等情况。
档案室里,厚厚的改造档案记录着成长过程:从如何用国学经典疏导罪犯性格到怎样帮助刑满释放人员规划就业方向,每一条都是民警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 “方法论”。“我们多学一点,罪犯的‘新生路’就能更宽阔一些。”
坚守者——情绪管理者
午后的值班室,刚处理完两起突发情况的民警才有空闲喝了一口茶水。上午,他耐心安抚了因家人离世而情绪崩溃的罪犯,刚过中午,又带着两名发生口角的罪犯到调解室冷静谈话,“说不累是假的,但情绪不能带到工作里。”
监狱民警的工作,时刻要面对负面情绪的 “包围”:罪犯的抱怨、悔恨、甚至敌意,都可能成为心理负担。他们有个不成文的习惯 —— 午休时会绕着操场走几圈,或是和同事们聊几句轻松的话题,“就像给心灵‘排毒’”。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民警在工作日志里写到:“每次看到罪犯刑满释放时,站在阳光下笑着说‘谢谢’,就觉得所有的压力都值得。” 正是这份 “被需要” 的价值感,成了监狱民警们对抗疲惫的 “精神充电宝”。
高墙之内,没有聚光灯下的高光时刻,只有日复一日的 “隐形战场”。监狱民警们用专业化解矛盾,用学习回应挑战,用坚韧消化情绪,在 “惩罚与改造” 的使命里,慢慢练成了 “多面手”。他们的成长,从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更多迷途者,能跟随他们的指引,找到回归的方向。